中煤张煤机公司在“十四五”期间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制度创新激活内生动力,在治理、用人、创新、产业四大领域实现系统性突破,走出了一条老国企向现代化创新型企业跨越的转型之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制度根基。
治理革新:厘清权责,激活决策效能
张煤机公司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改革的“先手棋”,通过厘清治理边界、优化运行机制,实现决策效率与风险管控的精准平衡。
在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方面,公司修订董事会职权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细化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事项清单,将党的领导内嵌于“三重一大”决策全过程,形成“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清晰权责体系。
公司积极推行总部机构改革,通过精简冗余、优化流程,核减冗员或不符合改革要求岗位258个,裁撤冗员管理岗位编制292个;以“标准精细、流程精益、执行精准、考核精确”为目标,在研发、生产、供应链等全领域推行精益化管理,营业收现率同比增长4.9个百分点,以治理效能的提升化解市场波动风险。
用人破局:市场化机制点燃人才引擎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公司打破传统用人壁垒,构建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的市场化用人用工体系,让人才红利充分释放。
在干部选拔上,全面推行中层干部及关键岗位公开竞聘,打破身份、层级限制,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成为常态。改革后,80后干部占比达63.3%,40岁以下中层干部占比提升至51.1%。这支年轻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为公司数字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等新任务注入了强劲动力。
公司重构激励机制,通过岗位+价值评估、薪酬改革专项调研、员工市场化竞聘等手段切实推动薪酬改革,优化分配模式,进一步激发核心骨干积极性,将收入与价值创造直接挂钩。近三年,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技师协会等平台,累计实施职工创新项目500余项,实现可计算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真正形成了“人人愿创新、事事求突破”的生动局面。
创新突围:以体系重构攻克技术瓶颈
作为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国资央企,张煤机公司以改革思维重塑创新生态,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让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爆发”。
在创新组织模式上,公司推行重点难题“揭榜挂帅”“军令状”机制,赋予项目负责人充分自主权,形成责权利对等的创新闭环。针对高端装备核心技术瓶颈,研发团队揭榜攻关,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套8MW超长运距智能刮板输送装备,整机实现全国产化研发制造,使用性能、可靠性、智能化程度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适用中厚煤层的550米超长运距高端刮板输送成套装备”由国家能源局主办的国际能源变革论坛评选为“中国能源好物”。
公司以“小内脑精耕核心、大外脑聚力突破”理念,通过开放协同创新提速。联合山东科技大学等单位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河北)项目,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建成煤炭行业智能刮板输送设备工程研究中心,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同打造大数据管理与数字化决策支持平台,联合钢铁研究总院、河钢集团围绕矿用设备新材料开展研试攻关。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让创新周期大幅缩短,彰显了改革驱动下的创新速度。
产业升级:以多元布局筑牢发展根基
面对行业周期波动,张煤机公司以再次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荣誉称号为契机,以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在坚守主业的同时拓展新赛道,构建起“主业引领、多元协同”的产业格局。
在主业升级上,公司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打造“智慧工厂+工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模式,通过智能云平台实现全业务场景数字化管理,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智能焊接机器人产线的投入使用、“矿鸿化”成套装备开发,让传统制造加速向“智能制造”跨越,2项成果获能源行业高价值专利。
绿色转型与跨界创新同步发力。作为煤炭行业首个国家级绿色工厂,公司通过清洁生产工艺改造,使单位产值能耗居行业前列,9.4万平方米厂区实现太阳能照明全覆盖;主动布局战新领域,开发铸硅铝换热器、推进风电运维建设、积极开拓井下智能穿戴领域,从“煤机装备制造企业”向“能源装备综合服务企业”转型。此前推出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斩获近2亿元订单,更成为传统制造跨界创新的典范。
改革无止境 奋斗永不止
从治理机制的系统性重塑到人才活力的充分释放,从技术瓶颈的逐项突破到产业格局的多元拓展,张煤机公司的五年改革实践,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张煤机公司将持续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驱动质量变革,在建设“世界一流能源装备综合服务企业”的征程上笃定前行,为能源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煤机力量”。